咨询电话

18986239998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发展历程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发展历程

更新时间:2017-12-23      点击次数:170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发展历程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仪器分析方法,是基于蒸气相中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其原子共振辐射的吸收强度来测定试样中被测元素含量的一种方法。
  早在1802年,W.H.Wollaston在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就发现太阳连续光谱中出现暗线。1817年J.Fraunhofer在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再次发现这些暗线,由于当时尚不了解产生这些暗线的原因,于是就将这些暗线称为Fraunhofer线。
  1859年,G.Kirchhoff与R.Bunson在研究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火焰光谱时,发现钠蒸气发出的光通过温度较低的钠蒸气时,回引起钠光的吸收,并根据钠发射线和暗线在光谱中位置相同这一事实,断定太阳连续光谱的暗线,这是太阳外围的钠原子对太阳光谱的钠辐射吸收的结果。
  但是,原子吸收光谱作为一种实用的分析方法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的,在1953年,由澳大利亚的瓦尔西(A.Walsh)博士发明锐性光源(空心阴极灯),1954年*台原子吸收在澳大利亚由Walsh的指导下诞生,在1955年瓦尔西(A.Walsh)博士的论文“原子吸收光谱在化学中的应用”奠定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末期一些公司先后推出原子吸收光谱商品仪器,发展了Walsh的设计思想。到了60年代中期,原子吸收光谱开始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原子吸收光谱由许多优点:检出限低,火焰原子吸收可达ng.cm-3级,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可达到10-10-10-14g;准确度高,火焰原子吸收的相对误差<1%,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的约为3%-5%;选择性好,大多数情况下共存元素对被测元素不产生干扰;分析速度快,应用范围广,能够测定的元素多达70多个。
版权所有©2024 湖北捷岛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鄂ICP备15007341号-1    sitemap.xml    管理登陆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